黃陵面花也稱“花供”、“供”、“罐罐”、“油餑餑”、“喜斗子”、“油饃”、“硬盤”、“繭”等名稱,在不同的場合,有不同的叫法和說法,在黃陵及其周邊縣區,農歷臘月二十三上“供”家家都要蒸“供”、蒸“棗山”供奉在灶前,敬神祈禱、祈求平安,當地有俗語“臘月二十三送灶爺上青天”、“上天言好事,回府降平安”就是這么來的;還有一種說法是蒸“供”還愿,就是上年喜添子女,因當時的生存條件太差,害怕子女夭折,就借“供”把孩子寄在灶前,祈求子女平安健康,當年又蒸“供”還愿;月盡(農歷臘月三十)家家的男人要帶著婦女蒸制的“供”來到祖先的墳墓前,供獻請靈,供獻結束后把“供”掰開一半埋在墳頭,其余的帶回讓自家的孩子食用,用此來教育孩子不忘祖先恩德賞賜,當天晚上還要將事前蒸制的十個供(有蓮花、菊花、牡丹等帶有吉祥寓意圖案)供在祖先神位之前,予祈承蒙祖先庇佑連年有余,富貴吉祥;同時過年時還要為孩子蒸老虎饃、兔饃、餛飩(蛇頭魚尾),為老人蒸油饃,油包包,晚上把老虎饃放在窗臺,孩子枕頭兩邊、腳底,用來消災避邪,兔寓意孩子機敏靈活,可愛可親;油饃寓意老人健康長壽,全家安康,這種習俗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。除此之外,過年的“供”還用來敬天神、地神、土神、門神。農歷正月十五元霄節,各村各戶還要蒸制插花供,用竹蓖子,高梁皮等作為主桿,配以綠色紙纏繞,捏制出各色花卉,如牡丹、菊花、蓮花、十二生肖、吉祥動物等花型,插在主桿上,再把主桿插在大圓饃上蒸制出籠便成為插花供,到時還要壘燈山,敬月神,敬風伯雨師、八蚱蟲螂,以祈求風調雨順,無害蟲吃田。